499 中翻英 (199) Remember God's mercy for giving 懷念上帝的憐憫 ─ 都江堰 8/25/2023
編輯者自1943年(十二歲)考上空軍幼年學校,至1949年離開蒲陽場到台灣,共連續五年親身擁抱這稱譽世界的偉大水利工程 ─ 清明節步行去灌縣參加都江堰開堰盛典。上帝是這樣的愛我們中華民族,2250年前祂為我們預備了李冰郡守 --- 為我們在灌縣玉壘山用8年的時間鑿開寶瓶口, 使成都平原的苦難的農民開鑿出這聞名世界的 “都江堰寶瓶口”,使常年發生旱澇的災害的 "成都平原", 變為 旱澇從人的“天府之國”。 是它在抗日戰爭中養活了當時在大後方成千上萬的同胞。支持我們八年的抗日戰爭得到最後的勝利,打倒想吞噬我中華民族的倭冦.
本來成都平原是多雨則洪水成災的地方。 因為岷江水源絶大部分是來自青城山流域,經春天氣溫升高融化的雪水,水量豐富,若無都江堰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重要工程來控制岷江水流,則水害就常常發生,非澇則旱。李冰斯時為四川郡守,帶領熟悉地形地勢的農民勘查岷江流域的地形,結果規劃出魚嘴在江心位置,飛沙堰排洪,及在玉壘山脚開鑿寶瓶口(灌溉用水的引水口)。 在無火藥的情况下要爆破花崗岩石,只有以鉄鑿一錘一錘鑿通玉壘山的花崗岩。後來李冰以火燒石,(利用熱漲冷縮的原理,爆裂岩石 ),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終于在玉壘山腳鑿出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一條引水口,所以這是用民間血汗鑿出的都江堰工程的樞紐 ─ 引水口,沒有它,水就無流入那上帝賜予的,那塊不用挖掘的坡度適合的成都平原的千百條灌溉渠道。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腳,分離的石堆,稱為“離堆”也就是我們旅遊的離堆公園下面的“伏龍觀”。
從水利工程的觀點來說明為何它是上帝賜給我們中華民族的恩典。因為該工程的能有效運作二千多年,得力於地利。 從現代水利規劃的角度來看,魚嘴位置的選擇是因岷江彎曲的河道給以充分的有利條件,在古代二千二百年前,要建埧分水,更本不可能,都江堰是不用實體埧來分水, 以“無埧分水”這才稱譽世界,是出于李冰的慧心及苦心的結晶。其次,是人工渠道引口位于岷江的沖積扇的扇脊上,換句話說,是成都平原最高的頂點,也就是說 “引水口”位於海拔700多米的高處(成都市附近海拔400米左右),居高臨下,向東南傾斜呈扇形擴展,地形坡降平均達5‰。這種傾斜地形,是灌溉工程修建的最有利的地形,它可以不打壩,只修堤,開渠引水灌溉。我們空軍幼年學校的校址所在的蒲陽場,是靠近的人工渠道蒲陽河,就是以人工挖掘的引水灌溉的渠道。 因這優良地形,使挖掘的工程量減少到極度有限,而且灌溉與排水可以使用同一渠道,水可重復使用,非常經濟,最終,開挖出大小干支灌溉渠道共500多條,總長度逹1156公里,自動灌溉成都平原上300多萬亩良田( 註: 2003年增加到1500萬亩)。
該水利工程的運作,更顯示出李冰苦心設計的精巧與週密。首先魚嘴與金剛堤連在一起,位于江心,它們的建造和作用與彎曲河床形態有密切關係。金剛堤實質是岷江河床上的沈積的沙洲,魚嘴位于金剛堤的頂端,形如鯨魚之嘴巴,故名爲“魚嘴”。魚嘴與金剛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開,即分爲內江和外江,所以魚嘴與金剛堤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工程。洪水來時兩江都漲水,內江的洪水沖擊東側的凹岸,即是玉壘山花崗石岩岸,極為堅固,不易侵蝕,水流且因彎道的原因造成環流,反向流到對面的凸岸,水流轉向,速度大減,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沉積,形成規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剛堤),泥沙在江心洲頭不斷堆積、延伸,加之人工不斷對它們修築、加固和保護,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剛堤和魚嘴。魚嘴充分發揮了分水,分沙的作用,如冬、春枯水季節,岷江水位較低,河流主流綫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將約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內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證了灌區的用水量,簡稱“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節,岷江水位相對升高,河流主流綫相對變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將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內江。若進入內江的水仍大, 寶瓶口使進水受到限制,洪水都沖向對岸,越過飛沙堰洩洪到外江,灌溉區就免了洪水為患。
以工程經濟的眼光來分析它為什麼能維持這樣長的壽命? 肯定其中有原因。也就如目前的綠化工程的觀念。李冰在財力不富足及工程材料極度缺乏的情形下,利用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盛產的竹子,河床沉積下來的砂石及鵝卵石作建堤及擋水埧的材料, 並使用當地農民秋收後的空閒勞工編製竹籠,及榪槎,其成本就大大的減低,使工程的效益極度的增加,大大的造福當地的老百姓。編輯者蒙上帝的恩賜,能 “每年”親眼見到都江堰“開堰”(即砍開因維修河道,而建築的臨時擋水埧)。“歲修”就是每年必定要修。“歲修”是使該工程能千年順暢運作的關鍵。 李冰賜給後人的“六字旨”是他智慧的結晶。 而且必須每年勤於維護。 工程之能持久,不是在開建時投注大筆資金造成固若金湯的堡壘,而是要勤於因環境及氣候的影響工程壽命的每年維護,才能使工程延年益壽,尤其是都江堰灌溉工程,因為岷江河床變化無常,沖淤肯定發生. 所以“六字旨”的第一句遺言是“深淘灘,低作堰”非常要緊。 因為寶瓶口的進水量與河床的深淺有極為密切的關聯. 河床淤高,相對的依照“水則”(量取引水多少的指標尺)進水量就不夠。 所以每年必須挖河床,要挖得夠深。 李冰在內江的河床埋了作挖掘深度的凖繩工程物(近日網絡發表在都江堰河床中挖出李冰石像即為挖掘河床深度的凖繩工程物。) 什麼時候挖?
是秋收後,開堰前的一段農閒的時間,也是岷江的枯水季節。 挖出的泥沙供作飛沙堰的維修用。飛沙堰過高會有損壞進水口的可能,因被洪水沖撃。 所以飛沙堰必須要建得低,不能塡修過高,以免內江洪水通洩不暢,把沙石帶進引水口內,引起灌溉渠道的淤塞。 飛沙堰和寶瓶口是有機組成自然排洪、調整輸水功能,完全是李冰精心巧妙設計,幷有完美的工程維修守則,供後人遵行的水利工程。
李冰並將歲修的工程作業守則: “深淘灘,低作堰”六個大字雕刻在玉壘山的岩石上,使後代永遠牢記。(註: 編輯者為有基督信仰的老人.)
八月二十五日
「耶和華阿,求祢興起,和祢有能力的約柜同入安息之所。」(詩 132:8 新國際版)
所羅門對圣殿里的每一件東西,都是重新建造的——除了約柜以外,每一件東西都是新的。在圣殿那里有新的祭壇,新的洗濯盆,新的幕幔,新的桌子,和新的燈台等,并且所有在圣殿里的東西,都比在帳幕里的東西更大。洗濯盆和燈台是擴大了一倍。建筑物以及其中每一件東西的尺度,都比從前所有的更大。只有約柜仍然是一樣的沒有改變。
在曠野里的帳幕,是預表神在祂那些作旅客的子民中間的親自同在,那更加宏偉的圣殿,則預表神在祂已建立了國度的子民中間的親自同在。當然,在那快將來臨的國度里,我們對基督的十架犧牲,比諸現在必有更深的體會。同時,對于圣靈的丰滿,也必有更高的認識。然而,那恒久不變的約柜在提醒我們,叫我們知道神對祂儿子身位的見證,永遠是一樣——從不能加大或修改。我們對基督和基督工作的認識是可以增長的,但基督的本身卻永不改變。
August
25
“Arise,
O Lord, and come to your resting place, You and the ark of Your might.” (Psalm
132:8)
Solomon
rebuilt everything in the temple — everything was new except the ark. In the
temple there was a new altar, a new laver, a new curtain, a new table, and a
new lampstand, etc., and all the things in the temple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tabernacle. The laver and lampstand were doubled in size. The scale of
the building, and everything in it, is greater than ever before. Only the ark
remained the same without change.
The
tabernacle in the wilderness typified God's personal presence among His
pilgrims, and the still grander temple typified God's personal presence among His people who had established His kingdom. Of course, in the coming kingdom,
we will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rist's sacrifice than we do now. At the
same time, there must b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llness of the Holy
Spirit. Yet the unchanging ark reminds us that God's testimony of the person of His Son will always be the same — never enlarged or modified. Our knowledge of
Christ and His work can grow, but Christ Himself never change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